Skip to main content

什么是数字花园?

先来一个灵魂拷问:你认为搭建个人的「知识体系」重要吗?

你也许会翻我我个白眼,废话,这能不重要吗?

但容我换个问法:它对于「你」而言,为什么重要?

「知识体系」一词也随之成为了被各种大V挂在嘴边的「幽灵词语」:你这没有建立起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你当然学不好了。

但「知识体系」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物作为载体,就跟「理想」,「远方」这类词一样看似高大上,实则假大空。 于是,「数字花园」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知识体系」具象化的表现。

Bergen(2012)提出,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具体化模拟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数字花园」这个具象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来理解「知识体系」这个抽象的名词。

数字花园原本是国外兴起的一个小众概念,但是这几年来逐渐变得火了起来,在国内也开始渐渐有人开始宣传。

我在 GitHub 上找到了关于国外大神关于「digital gardening」的仓库,足足有 1.9k 的 star,在 GitHub 也算得上比较多的关注了。(仓库链接见文末)

仓库里对于「数字花园」的定义如下:

A garden is something in between a personal blog and a wiki. It's a collection of evolving notes, essays, and ideas that aren't strictly organized by their publication date. They're inherently exploratory – posts are linked through contextual associations. They aren't refined or complete - posts can be published as half-finished thoughts that will grow and evolve over time. They're less rigid, less performative, and less perfect than the personal "blogs" we're used to encountering on the web.

其中一位园丁对于【数字花园】的定义:

A Digital Garden is your very own place (often a blog, or twitter account) to plant incomplete thoughts and disorganized notes in public - the idea being that these are evergreen things that grow as your learning does, warmed by constant attention and fueled by the unambiguous daylight of peer review.

稍微把上面两段英文描述综合一下,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们可以下一个定义:

数字花园是一个介于个人博客和维基百科之间的个人天地,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笔记库(数字花园),把每一个想法、念头、信息,看作一颗种子,播种在数字花园里,等待它们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它们自由生长,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又可以彼此联系,建立起庞大的网络。我们不断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园丁去悉心照料它们,嫁接它们,让它们长出新的枝条、结出果实,与别人分享。

可能看到这里你还有一些模糊,不过别着急,随着你阅读的深入,你会慢慢理解到上面的这段话的含义。

当我第一次听到「数字花园」时,我立马喜欢上了它。

原因很简单:「数字花园」的种种特点完美地契合了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如果把我们自己当成「园丁」:

(1)从信息输入上看,作为园丁的你要搜集高质量的信息或者说平时灵光一现的想法。

这就像「园丁」需要去筛选优质的「种子」,播种,精心照顾,等待收获。

(2)从信息加工上看,你需要不断完善记录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你时不时去修剪花园里面的一草一木,细心浇灌。悉心照顾种子,多为它们施肥、浇水,提供养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一个想法,让它更加充实。

你还可以试着嫁接它们,在想法之间不断联想,把不同的念头和想法结合起来,看它们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

(3)从信息输出上看,当你孕育出一些有趣的成果,不妨把它分享给别人,向别人传达你的启发,让集体智慧得以增长。

你自己的数字花园装修好了,你可以开放给别人观看。

因为需要分享,所以你会更加注意去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你会注意「数字花园」里的布置和分类,通过输出激励自己去捋清楚不同的知识结构。

(4)从知识遗忘上看,你也会发现知识的更迭与遗忘也像极了草木枯荣的过程。

不常用的知识就像被你遗忘在花园角落不愿意打理的花花草草,因为缺乏浇灌而逐渐枯萎。但是它们并不会消失殆尽,而是化为肥料让你花园的土壤更富有生机。

比如说我们大学里学过的高数,线代等艰涩难懂的知识,哪怕现在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常用的知识就像是你精心呵护的小树苗,终有一天,它们会变成参天大树。

例如,对于「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刚开始我也只是积累了零碎的文章和想法,但经过文章输出,制作课程等途径不断应用「知识管理」的知识,也就形成了现在你们看到的内容。

可能当你读到这里,心里会纳闷了:不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吗?“数字花园“只不过是换了个马甲,再加上一大堆类比反而影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文章一开始我就跟你阐明了理由: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具象化模拟来理解。

通过类比的方式,我们能更好地深入搭建知识体系的各种细节,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告诉别人你该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如果我问你,一个好的知识体系应该有哪些优点?你也许能够说得出一两个,但是很难说得全面。

但如果我问你,一个好的「数字花园」该有什么特点?你可以联想到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它们该有什么特点?作为园丁的你,需要每天做点什么?

除此之外,「数字花园」是不是听起来就比「知识体系」更具有生命力?

我们缺的真不是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论,而是最简单但也最困难的一件事——坚持记录。

当你的笔记软件成为了你的数字花园,你就会像打理自己的花园一样,每天去逛一逛,给不同的花草树木浇浇水,修修剪剪。

这种细水长流的坚持往往比你三分钟热度去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更加有意义。如果你连最基本的笔记记录工作都没做好,哪怕你学到了再棒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像我每次懈怠时,我会觉得这片花园里的树木得枯萎了,我得抽出时间去照顾它。就像 Forest 这歀通过种树来监督自己学习的软件——你不忍心放弃种了很久的树,所以会忍住不打开手机。

因此,前面的内容我会花费不少的笔墨尽可能地用【数字花园】的隐喻告诉你这么做的目的和意义。

可以说「知识管理」,80% 的问题是坚持,剩下的 20% 才是方法,而我能做的也仅仅是帮你尽可能解决方法层面的问题。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每个牛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之后我所介绍的方法论也仅仅来源于我自己和身边人的经验,所以分享一句 L 先生的话送给你: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针对你个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体系,你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数字花园。

在这个花园里你可以创造任何自己想要的风景,并让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知识的循环。

一旦这个循环搭建成功,剩下的交给时间慢慢酝酿,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知识都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留存在数字花园里,在任何时候为你所用。

为了给你一点儿信心,我在换用 obsidian 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总共创建了1514个文档,也就是图片里显示的节点个数。

左边是我刚开始使用 obsidian 写复盘的时间(之前是用的 Notion ),从 2020-10 月开始,一直坚持到了现在(2021.12),总共 14 个月的时间。

算下来也就每天平均创建四页笔记,平均每页笔记都在 500 字以上(实际上更多),写下的字数也差不多在百万级别了。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维度,等 3-4 年后的某一天,当你打开你的笔记软件,发现你的笔记软件里有4k+ 的笔记。如果你没有从一开始就形成一个可以不断自我迭代和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整理、归档以及迁移它们都会成为你的噩梦。

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能帮助你少走一些弯路,但并没有速成的方法。我始终认为,刚开始花费一些时间摸索出一套能够让可成长,可迭代的知识管理体系,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与致谢